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江道2号
电话:0335-3990012
传真:0335-3990070
E-mail:qhd_shengjing@163.com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新闻

秦皇岛欲崛起环渤海圈 西港搬迁成开放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4-09-03   作者:   浏览次数:3761

    秦皇岛市与沧州市、唐山市,一并构成了河北省环渤海经济圈。与上述其他两地不同的是,秦皇岛市因港而建、因港而兴,是全省唯一的零距离海滨城市,城市与港口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秦皇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宇骏告诉记者,“秦皇岛是一座有着特殊功能和严格生态约束的城市,不可能大刀阔斧地发展重化工业,必须走适合本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路子,任何时候决不能触碰生态‘红线’。”
    开放引擎
    秦皇岛港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分为东、西两个港区,其中西港区位于海港区南部,主要进行杂货、煤炭作业。这个老港区占据了秦皇岛市中心区最优质的4.5公里海岸线,作业时还会形成煤尘污染,造成市民“临海却不见海”,与旅游城市的定位格格不入。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港口生产结构调整的需要,2013年,河北省政府“一号工程”——西港搬迁改造工程正式实施。该工程被当地视作新一轮开放的重大引擎,目标是打造一个现代化新港区,开辟一片临港产业聚集区,再造一座特色浓郁的海滨新城区。
    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对外宣传科科长闫军说,西港区搬迁改造工程是以优化调整秦皇岛市口岸线功能环境和生产力布局,推动港口、港区、港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集约节约利用海岸资源、生产性能力等量置换”的原则,对秦皇岛港西港区实施整体搬迁改造,因地制宜利用其特有的岸线环境特色,打造一个滨海休闲度假区。
    对于百年老港来说,短暂的阵痛期过后,将迎来可持续发展。秦皇岛市与河北港口集团密切配合,正在积极落实东扩港区建设。2014年6月16日,工程正式启动,预计2015年年底前,西港岸线腾出,东港区新港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一个以杂货、集装箱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港区,将承接西港区生产运输业务转移。
    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张金河透露,秦皇岛港口总体规划、西港区及周边区域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东部临港综合物流基地规划等六个重点规划已基本完成,西港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秦皇岛西港新区景观规划及景观设计》正在编制。按照这些规划,到2017年年底前,秦皇岛市现代化港口功能初步形成、临港产业园区蓬勃兴起、滨海新城初具规模。
    现代“智造”
    事实上,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30年间,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但仍与这14个城市中经济总量排名倒数第二的连云港存在着不小差距。近年来,秦皇岛大规模聚集优质要素,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壮大——马宇骏将其称之为“补课”。为此,秦皇岛将“开放强市”置于发展战略之首,大力实施“产业立市”发展战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科技创新含量,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的特色功能城市。
    筑巢引凤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长期以来,京津对周边地区人才、技术、资金的虹吸效应,导致了“大树地下不长草”,优质的生产要素流向京津,给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缺口。
    面临环渤海成为开放重点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双重机遇,秦皇岛立足自身独特区位、生态、产业等比较优势,谋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特色功能城市的作用,并依此确定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岚认为,在国家重点支持和京津冀三方共同努力下,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天津、唐山、秦皇岛、黄骅等四大港口和一批临港开发区,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建设条件。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存在着港口、港城和产业功能交叉、职能重叠、规划不衔接等突出问题,京津冀几大港口缺乏明确职能分工和有效联合协作。“京津冀在沿海发展中合作开发潜力巨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合理分工协同,对加速环渤海区域新经济增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43%,高新技术产业利润占比88%。
    除了先进的理念、吸引人才落户的优惠政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也吸引了不少“北漂”在这里落户安家。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惠茹认为,只有上述条件达到一定的高标准,河北才能真正做到“筑巢引凤”。
    目前,已有包括美国通用电器、美国铝业、德国德玛格、韩国LG及中信、中粮、中油、中远、中船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在区内投资兴业,形成了粮油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压延和高新技术等特色产业。未来,开发区将继续深化区域合作,聚集创新主体、人才、科技金融、技术平台、创新氛围、政策等创新要素,打造园林式、人文化、高科技的创新生态。